提到北宋历史康乾配资,必定少不了一个让宋朝朝廷上下寝食难安的敌人——契丹。
但或许你并不熟悉,这个在五代十国乱世中崭露头角的草原民族,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、名声显赫的辽国。
辽国一度被视为继承大唐之衣钵的“天朝上国”,甚至一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“天命”所归的国度。
然而,经历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,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掀起波澜壮阔的民族,竟然在今日悄然“消失”在中国的大家庭中。
他们到底是哪个民族?你可能会大吃一惊。
展开剩余89%追溯千年前,辽河平原上,那里没有江南烟雨的柔美景象,反而是大漠草原的粗犷与荒凉。
篝火旁,男人们正紧握弯弓,磨擦着锐利的箭头,女人们则在简单的帐篷前,专心擦拭着刚宰杀的野鹿,脸上沾着鲜血。
契丹,这个以狩猎为生、马背为家的民族,他们的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,已经熟练地学会了骑马。
与此同时,遥远的中原大地却风云变幻,唐朝的风光已渐逝,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让战火四起。
而草原上的契丹人,敏锐地察觉到,南方的政权正在动摇。这或许意味着,草原的子民有了崭新的机会。
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,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——耶律阿保机。
阿保机的出发点并非皇帝的命数,他的起点仅是八大部落之一的部落酋长之子。
尽管他的家世并不比其他部落领导者高贵,但他早早便展现出非凡的视野和决心。
阿保机心怀大志,他渴望统一分散在大漠、草滩与河谷间的八大部落,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契丹。
然而,要统一这八部绝非易事。每个部落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、利益冲突以及累积多年的仇恨。
因此,在部落的集会与猎场的谈判中,阿保机一次次巧妙地游说各部落酋长,通过联姻、利益交换、威慑,甚至是血腥的清洗,逐步削弱敌对势力。
他还招募了来自中原的流亡汉族文士,学习他们的官制与文字,希望将部落的分封制度与中原的官僚体制结合,推进契丹的政治文明。
这一举措在草原上显得极为异端,许多旧贵族对此嗤之以鼻。然而,阿保机以铁腕手段,清除了这些异见者,巩固了自己的政权。
他开始在契丹统治下,设立法令、创立文书、修建城池、发布命令。
最终,在公元916年,契丹各部在辽河平原举行了隆重的可汗加冕仪式,阿保机披上猞猁皮袍,头戴羽冠康乾配资,步步登坛,接受了全体部落的臣服。
那一刻,契丹的新王朝正式宣告成立。
这个不建于汉地,却自称“皇帝”的民族,开始了他们对“天命”的宣示。
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“契丹国”,后改称“辽”,从此开启了契丹历史的新篇章。
这一转变,不仅是从草原部落联盟到统一的国家机器的跨越,更是北方格局的深刻变革。
在契丹的历史中,从未有过“国家”的概念,阿保机凭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,将游牧民族从松散的部落状态推进到封建王朝的轨道。
阿保机并非模仿中原的制度,而是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双轨制国家结构:汉族人民以汉制治理,契丹族则保留游牧的传统,两者和谐并存。
他开始修建城市、设立机构,并在辽河平原上建立了“皇都城”作为首都,这在游牧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。
在短短十几年内,阿保机为契丹王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,虽然天命难违,他未能亲自南下大举进军,却为后代留下一片辽阔的疆域。
可惜天妒英才,阿保机未能享受这一切的果实,他因病去世,留下的征程由他的后代继续书写。
九百多年后的中原大地,依然处于割据之中,群雄逐鹿,风云变化。
唐朝的余晖已消散,五代十国乱局如野火燎原,地方割据势力四起,天下无主。
在这个乱世中,一场政治豪赌正悄然酝酿,它的主角是契丹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与中原一位被称为“儿皇帝”的石敬瑭。
石敬瑭,原为后唐晋王,天资软弱且性格懦弱,但却极有野心。
面对中原的宝座,石敬瑭看到了机会,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力量,他无法与朝中大臣李从珂抗衡。
在命运的十字路口,石敬瑭做出了一个充满争议且影响深远的决定——向北方的契丹求援。
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交易,一旦打开了通往草原的大门,他将无法回头。
但石敬瑭清楚地知道,江山如棋,得来容易失去更快。他必须用足够的筹码来交换契丹铁骑的支持。
这个筹码就是“燕云十六州”。
燕云十六州,这一块位于中原与塞北的战略重地,一旦割让,不仅是土地的出让,更是将华北的门户完全交给契丹。
然而,石敬瑭毫不犹豫地交出了这一“巨大礼物”,以换取耶律德光的十万骑兵。
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接到这一消息后,沉默了许久。
他曾考虑过南下中原,但一直缺少合适的理由。如今,石敬瑭主动送上“受命护驾”的机会,这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。
于是,契丹铁骑南下,气吞万里如风,直扑汴梁。
后唐在仓促应战中节节败退,不久后,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称帝,建立后晋,而耶律德光也成功夺取了燕云十六州。
契丹正式插足中原的政治舞台,成为中原政权背后那股无可忽视的黑手。
石敬瑭感恩戴德,尊耶律德光为“父皇”,并亲自上表称臣,年年进贡巨额岁币,名为“国礼”,实则是“买命钱”。
从此,中原皇帝如同北方蛮王的附庸,而中原的尊严也在利益面前被践踏。
然而,耶律德光并不满足于此。
后晋政权未稳,内部分裂严重,石敬瑭病故后,继任者石重贵拒绝再对契丹称臣,导致双方矛盾彻底爆发。
947年,耶律德光再次带兵南下,兵锋直指汴梁。
那一年,契丹铁骑攻入后晋的都城,耶律德光自封为“中华皇帝”,改国号“大辽”。
汴梁的百姓目睹这一幕,惊恐不已,困惑万分。
然而,耶律德光高估了自己铁骑的力量,低估了中原士人的抗争精神。
短短四个月,汴梁城内尸横遍野,反抗不断,耶律德光最终发现,这片土地的民心,并不属于他。
最终,带着失败与耻辱,耶律德光匆匆北归,却未能长久享受胜利的荣耀。
他死于返程途中,葬于契丹的故土。
尽管如此康乾配资,耶律德光撕开了历史的一道口子,宣告了草原帝王在中原的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