晁盖亲自率军攻打曾头市信康配资,作为首席副将或副帅的豹子头林冲自然位居其下,双鞭呼延灼在远征军中的地位则大约排在第三位。晁盖亲自领兵夜袭曾头市时,呼延灼成为这次行动中首要的副将。然而,按照《水浒传》原著的描述,晁盖不幸中箭,突袭最终失败,这其中呼延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:“黑影中不见了两个和尚,前军因此不敢前进。四周道路杂乱难行,且看不到一户人家,军士们纷纷慌乱,将情况报给晁盖。呼延灼见状,便下令急速回撤旧路。”
那两个假意带路、实为曾头市守军设下埋伏的和尚趁机溜走,部队在陌生而复杂的地形中难免陷入混乱,这是情有可原的。然而令人费解的是,呼延灼表现出的“慌乱”以及擅自决定撤退的行为实在难以理解。身为正规军出身并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战役的呼延灼,怎么能在未见敌人踪迹时,擅自越过晁盖的指挥权,急匆匆地下达撤退命令?
展开剩余79%呼延灼弃晁盖而逃,导致梁山军撤退一片混乱:“林冲回营点兵时,只见三阮、宋万、杜迁侥幸保全了性命;从原先的二千五百人马,竟然只剩下一千二三百人,幸亏随呼延灼部队的将士们都安全回到寨中。”对此,金圣叹读到此处不禁悲从中来:“十人出征,竟只有五个最初结义的好汉为救晁盖牺牲,这生死离别的惨烈场景令人泪如雨下。写初聚义五人死救晁盖,就显出满山好汉心系宋江,而对晁盖视若无睹。”
《水浒传》最初版本中明确写道是晁盖嫡系五人“同死同去,救得晁盖上马”,而新版却改为“呼延灼、燕顺两骑马一同死去”,且删掉了呼延灼部队全身而退的描写。读者不难看出,这样的改动无非是为了替呼延灼洗白——即便晁盖脸上的箭不是呼延灼射的,他也难免背上“乱军”的罪名。
熟悉古代军纪的读者应知“七禁令五十四斩”之严:擅自脱离队伍、越过前后阵列、喧哗不止、不遵令行禁训信康配资,皆属乱军,犯者斩;观察敌情不详,侦查不周,传话失误,多言少言皆误军,犯者斩。呼延灼的怪异行为不仅仅是在未见敌军时大喊撤退,更在晁盖中箭后,林冲提议撤兵归山时,他却站出来反对:“晁盖中了毒箭,已无法言语。林冲扶他上车,并派三阮、杜迁、宋万先送回寨中。其余十五位头领在寨内商议:‘此次晁天王兄下山,不料遭此大败,正是风折旗之兆,急需撤兵,曾头市难以攻下。’呼延灼却说:‘须等宋公明兄下令,方能回军。’”
军令不可违,但当时梁山的主帅是晁盖,林冲代理远征军指挥,主张有序撤退是合理之举。撤退若仓促草率,极易遭敌军追击,故必须安排断后,步步为营。呼延灼拿出宋江的名号来压制林冲,显然得到其他好汉支持。查看当时参与会议的十五位头领名单便知端倪:阮氏三雄和杜迁、宋万已先行离开,参加会议的有林冲、呼延灼、徐宁、穆弘、刘唐、张横、杨雄、石秀、孙立、黄信、燕顺、邓飞、欧鹏、杨林、白胜。除白胜和早与宋江关系密切的刘唐外,其余十二人都是宋江派系,自然不会支持林冲。
呼延灼的阻挠导致梁山军遭遇第二次惨败:当晚二更时分,曾头市主动出击攻击梁山军营寨。此时呼延灼也放弃了坚持等宋江命令,众人纷纷溃逃。“计点兵马,折损五至七百人,彻底大败,狼狈撤退旧路,奔向梁山泊。退至半路,正遇戴宗传令,命令众头领引军返回寨中,另谋良策。”
我们可以推算时间线:若晁盖夜袭为初一午夜,战败归来为初二凌晨,林冲送晁盖回寨并召集会议应为初二白天,曾头市反攻为初二夜晚九至十一时(即二更时分),梁山军溃逃五六十里后遇戴宗传令。问题来了:晁盖刚下山,宋江便派戴宗“下山探消息”,梁山军与曾头市对峙三天却未见戴宗身影,他到底在干什么?戴宗为何等到梁山军二次惨败才现身?这一切疑点背后,似乎都隐约有宋江的影子。
呼延灼的表现,更让人不得不怀疑:这位被宋江亲自招降的原朝廷军官,是不是早已和宋江暗中达成协议,或者受其指令行事?
呼延灼究竟是怎样的人,读者心中自有评断:梁山一百单八将中,笑面虎朱富陷害师父青眼虎李云,病尉迟孙立害死师兄铁棒栾廷玉,而呼延灼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、背叛君恩和朋友的角色。赵佶虽是昏君,高俅虽为奸臣,但对呼延灼却是恩重如山:赵佶赐予他宝马踢雪乌骓,高俅赠送三千匹战马、三千副铁甲及大量武器装备,打造出媲美金国铁浮图、西夏铁鹞子的重装骑兵。
三千铁甲连环骑兵全军覆没,呼延灼虽幸免于难,却未选择回朝面罪,而是走上歪门邪道:“青州慕容知府与我有旧交,何不去投靠他?再伺机报仇也不迟。”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给了呼延灼改过自新的机会,然而他的“报答”竟是大开城门,引秦明进城屠杀慕容彦达,随后又将知府一家老小尽数斩杀,家产抄没,分给军队。
可怜慕容彦达临终前仍挂念呼延灼安危:“知府因折磨呼延灼而愁闷,闻呼延灼逃回,心中大喜,急忙策马奔向城头。”呼延灼是个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的忘恩负义之徒,他在晁盖中箭后对宋江的“重视”极不正常——以他那贪生怕死的性格,理应第一个主张快速撤退回梁山。
虽无确切证据显示晁盖脸上的那箭是呼延灼所射,但这位“开国初期河东名将呼延赞嫡系子孙,双铜鞭使万夫莫敌”的原汝宁郡都统秦明,在曾头市之战的表现不仅失职,反倒似乎帮了敌人一把:晁盖夜袭时,呼延灼未见伏兵便仓皇撤退;主帅受伤军心涣散,呼延灼又阻止林冲撤退,最终令梁山军损失惨重。
呼延灼为何在曾头市之战中表现如此反常,笔者也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信康配资,唯有请教诸位读者:呼延灼后来不仅跻身梁山马军五虎将,且在破辽、讨田虎、灭王庆、征方腊四次恶战后依然完好无损。朝廷竟未追究他当年丢师辱国的责任,反而任命他为御营指挥使,日日随驾操练,成为赵佶禁卫、高俅部下。这究竟是赵佶高俅“襟怀宽广,不计前嫌”,还是呼延灼入梁山本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?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